6月18日,維吾爾族姑娘蘇日亞收拾好行囊,準備離開尼勒克縣人民醫院,她懷抱嬰兒笑容滿面行走自如。“分娩時,援疆醫生為我進行了‘無痛分娩’,幫助我不再經歷疼痛折磨,我才能順利產下寶寶。” 蘇日亞說。
蘇日亞口中的“無痛分娩”,在醫學上稱為“分娩鎮痛”。“尼勒克的很多準媽媽都是憑借自身的努力生產,但是在武進,很多順產的準媽媽早已開始實施‘無痛分娩’。”援疆醫生、武進人民醫院麻醉師陳曉東介紹,這是尼勒克縣今年開展的首例無痛分娩診療服務,也是武進援助尼勒克全力打造特色產兒科的重要內容之一。
今年4月,針對尼勒克縣產兒科診療服務薄弱,武進派出了產兒科的7人專家組成醫療團隊,加上此前已到尼勒克的武進醫療專家,正式開啟尼勒克特色產兒科建設,為當地的廣大民眾提供更好的診療服務,這也是武進對口支援尼勒克建設9年來,首次就一項醫療服務進行專門援助。
一針解決孕產婦“之痛”
“實施無痛分娩其實非常簡單,孕婦臨產后只需要麻醉醫師進行椎管內麻醉,調試好藥物劑量,鎮痛但不制動,孕婦還能自由活動,等待生產時再進入產房。”陳曉東說,推行此舉,主要是為了幫助準媽媽減少分娩時的疼痛和產后的疲倦,提高分娩舒適體驗,讓她們在時間最長的第一產程得到休息,當宮口開全時,因積攢了體力而有足夠力量完成分娩;即使孕產婦不能順利生產,可以隨時進行剖宮產,保障孕產婦和嬰兒的生命。
6月13日凌晨,臨產的蘇日亞來到尼勒縣人民醫院,尚未有正規宮縮的她已經不能耐受腹痛,咬著毛巾還發出了痛苦的喊叫,而生產程進展緩慢,考慮到她不能耐受產程陣痛,麻醉師陳曉東建議采取無痛分娩,進行椎管內注藥鎮痛法,減輕其分娩疼痛,增強其分娩信心。在推注藥物后10分鐘,蘇日亞平靜下來,不再發出痛苦的呻吟。在之后的4個小時內,蘇日亞行動自如,還向產房外的家人說:“我在里面一切都好,你們放心吧”。陳曉東一直在產房行麻醉后監護,當他觀察到蘇日亞臉部的表情出現變化時,便會及時為她注射藥物,直至蘇日亞生產結束。
“上海、蘇州,包括我們武進早已實現了自動化注射,只要藥物劑量調試好之后加入針管便會自動注射,但是尼勒克的條件有限,還需要麻醉師自行推射,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關注好孕產婦,才能及時為她們注射,方便她們分娩。”陳曉東說,其實,無痛分娩只需要一針藥物劑量,然后配比調試,花費僅數十元,不會增加孕產婦家庭的太大負擔。
據尼勒克縣人民醫院提供的數據,該縣全年2000例分娩中,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孕產婦選擇了順產,但在過去的幾年間,很少有選擇順產的孕產婦選擇無痛分娩,因為懼怕疼痛也增加了剖宮產率,如分娩過程中發生的意外也讓醫生無法及時進行手術,導致孕產婦或新生嬰兒死亡仍有發生。“如果能夠加大無痛分娩的推廣力度,選擇在本地生產的家庭會增多。”尼勒克縣人民醫院副院長、武進人民醫院醫務科副科長王麗雯說。
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
正是因為尼勒克縣產兒科診療服務整體水平低下,很多尼勒克的孕產婦選擇了前往伊犁州進行分娩。一項數據表明,2017年前五個月在選擇在尼勒克縣人民醫院分娩的人數是629人,去年降至了470人,今年更是低至284人。“按照我們統計的人數,三年內的分娩總數與在縣內分娩的占比從百分之96.8降至了百分之52.2,該現象更應該督促我們加快產兒科服務的建設步伐。” 王麗雯說。
王麗雯是我區首次派遣為期一年的柔性援疆醫生,也是她第三次來到尼勒克參與援疆。幾年前,她在尼勒克縣嚴格實施妊娠風險五色分級管理,為高危孕產婦保駕護航,讓全縣的孕產婦和新生嬰兒死亡率從原先的12.6‰降到了5.6‰,促使尼勒克縣在該項醫療衛生領域達到了全國平均水準,至今未變。
今年,剛剛來到尼勒克的王麗雯,便將目光瞄準了服務孕婦與新生兒的制度建設。經過1個月的再度熟悉當地情況之后,她便著手建立新的管理體制。孕產婦進入產房后的管理;新生兒如果出現病癥,每公斤體重輸液的速度、糖分的補充、熱量的計算等;母嬰在病房內,產科醫生與兒科醫生的巡查……一系列制度在她的手上開始建立。
此外,王麗雯每周二會開設兒科講堂,為相關醫生講解兒科診療服務;同時,她還結合當地醫生病歷書寫不規范的毛病,開展了全縣病歷書寫大賽和心肺復蘇培訓,對全縣婦幼專干每月進行兒保培訓。
不僅有王麗雯的全力推動,柔性援疆醫生、武進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侯麗英是位產科醫生,在短短的兩個月內,她在尼勒克縣人民醫院連續組織開展了多場產科應急演練,訓練當地產科醫生實現半小時搶救產婦和新生兒;每周四開設產科講堂,講解妊娠常見病合并癥等的規范診療和用藥細節。
“產科與兒科必須緊密結合,唯有如此,才能改變當地孕產婦奔波于伊犁州與尼勒克之間,更好地為尼勒克的產婦和新生兒提供更好的診療服務,推動地方醫療衛生事業邁上新的臺階。”王麗雯說,哪怕是一周甚至一個月能夠改變當地醫生的習慣,也是點燃尼勒克產兒科不斷前行的“星星之火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