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背景】 2011年以來,江西宜黃縣探索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開設“紅色課堂”,對農民工開展黨的知識教育,引導、鼓勵農民工積極向黨組織靠攏,拓展了發展黨員源頭。目前,參加培訓的農民工中有86人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。
【本期嘉賓】
宜黃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長、宣傳部長 朱文泉
宜黃縣委組織部黨建科科長 章建兵
宜黃縣中港鎮上坪村村民 廖利平
問:依托農民工培訓開設“紅色課堂”,這樣的做法還挺新鮮。最早是怎么想到的?
朱文泉:當前,農村基層黨建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,黨員年齡老化,大批青壯年農民外出,農村入黨積極分子減少,發展農村黨員面臨“無源之水”的窘境。恰逢國家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“陽光工程”,我們就考慮把服務農民工和抓好基層黨建結合起來,在職業技能培訓中開設“紅色課堂”,把黨的知識和信念教育與科技素質培訓、職業技能培訓、崗位資格培訓有機結合,幫助農民工在學到一技之長的同時加深對黨的認識,積極引導農民工向黨組織靠攏,拓寬發展黨員渠道。現在看,這是一個有效的辦法。
問:“紅色課堂”具體怎么個開法?
章建兵:我們在每期的技能培訓中,根據培訓時間的長短,增設1到2個課時的黨的基本知識教育課程,由縣委組織部安排黨務工作者免費為農民工上黨課。為了方便農民工學習黨的知識,組織部門還將黨的光輝歷程、黨組織及黨員發揮的作用、黨的宗旨、黨員的權利與義務、入黨程序及優秀共產黨員事跡等內容編印成《在黨旗下成長》小讀本,免費發放到每位參訓農民工手中,方便學習。2011年以來,我們先后開展了26期培訓,1200余名農民工在學技能的同時受到黨的熏陶。
問:除了知識的學習,還有沒有其他的培訓形式?
章建兵:還有,我們非常注重用身邊人身邊事進行引導。比如在實習基地的黨員中開展“黨員先鋒崗”、“黨員責任區”等主題實踐活動,積極發揮共產黨員在生產經營和培訓農民工中的先鋒模范作用,并組織黨員通過“1+X”形式與參訓農民工結對子,幫助他們解決生產和培訓中的困難,盡快掌握所學技能,在廣大參訓農民工中樹立共產黨員“思想覺悟高于群眾,業務技能高于群眾,工作業績高于群眾”的新形象,切實增強黨在農民工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,激發農民工的入黨熱情。
問:怎樣保證“紅色課堂”不流于形式,取得實在效果?
朱文泉:我們建立了一支20人左右的政治強、素質高、業務精的組工干部組成的流動黨校宣講隊,在宣講的方法及內容上,他們精心準備,而且盡量使用農村方言和群眾語言,讓農民工聽得明白,聽得親切。為使“紅色課堂”不流于形式,我們以制度的形式讓其健康運行。同時,我們把發展農民工入黨作為農村發展黨員的重要源頭,對生產和生活中涌現出來的優秀農民工,積極引導他們向黨組織靠攏,充實到企業和農村黨組織隊伍中來。對特別優秀的,逐步引導其走向村書記或村主任的崗位,更好地發揮他們在帶領農民致富過程中的“領頭雁”作用。
問:你覺得“紅色課堂”怎么樣?愿意上嗎?
廖利平:我文化程度不高,也沒什么技能,去年3月,我參加了培訓,并聽了一堂黨課,也就是這堂課讓我對黨有了初步的認識,之后我被安排在一家公司實習。實習期間,我看到公司中的每個共產黨員對待工作都是盡心盡責,總搶著做最重、最難的工作,不光技術水平高,而且思想好、有奉獻精神,這徹底改變了我以往對黨員的看法,所以培訓結束后,我立即向公司黨支部申請入黨。其實在身邊,像我一樣因“紅色課堂”提出入黨的農民工還有很多,我只是其中的一個而已。
|